普华永道助力stars中国校友研学行,搭建大湾区与国际科创交流平台
6月29日,主题为“打破传统 —— 向全球冠军、独角兽和初创企业学习”的2025 stars校友中国研学行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致力于培养下一代优秀领导者的瑞士非盈利组织stars基金会主办,由深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普华永道、比亚迪(002594)、文远知行、南方科技大学等多个湾区“政产学研”机构合作支持,吸引了瑞士、新加坡、日本等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企业家及初创公司创始人参加。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活动开幕研讨会上,普华永道中国大湾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受邀担任圆桌嘉宾,与来自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欧盟商会华南分会的专家及代表就“在去风险化的浪潮中,中国与全球如何重新连接,共探发展机遇”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显著挑战,去全球化、债务问题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愈加严峻。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2025》报告指出,56%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将进一步疲软。尤其是2024年美国在总统大选后重塑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的一系列行动,导致全球供应链不稳定性加剧。跨国企业正在通过重组供应链、区域化运营和退出市场等方式适应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引擎也缺乏动力,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较低。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破局发展、科创企业如何与全球重新连接,张立钧在会上分享了洞见。
张立钧在论坛中强调,战略去风险并不意味着要脱钩。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5750亿美元,且科创领域的半导体、AI等产业链更是深度交织。以2025年4月的中美关税博弈为例,虽经历高达145%的关税交锋,但最终中美两国代表在日内瓦达成临时关税协议,依然保持“在摩擦中弹性合作”的务实基调。在AI技术领域,美国在基础层研发(如GPU架构)与全球生态掌控力(如NVIDIA芯片)占据优势,而中国凭借政策驱动规模优势,在应用层落地(金融科技、智慧物流等)领先。根据《2025年斯坦福大学新兴技术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达到1960亿美元,预测未来十年生成式AI将为全球GDP贡献7万亿美元,并将生产率提高1.5%。未来AI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中美竞合共存才是更优解。
在产能利用率的议题上,张立钧表示:“虽然我国部分行业,如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健康线,但产能利用率低实际上是国内需求降低与供应链韧性不足的叠加结果。中国企业可借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验来破局,通过‘走出去’既可消化国内盈余产能,也可为国内产业升级腾挪出空间及资源。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全面考量贸易壁垒、全球产业链重构、汇率变动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有计划有战略地走出去。”
在谈到如何提振消费时,张立钧提出需从“输血”转为“造血”。当前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对比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在日益凸显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分配机制进一步削弱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以旧换新”等激励政策虽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但仍需从根源上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并持续培育“银发经济”、“宠物经济”等新的消费场景。
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秉承“解决重要问题,营造社会诚信”的企业使命,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依托全球网络资源,普华永道也将发挥在国际工商界交往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推动大湾区与全球先进的组织机构、企业、人才间的经验交流,在赋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助力国际企业的本地化发展。
